顶尖高手都在修炼这3种底层能力

  我是中科创星的李浩,11年前我和米磊共同创建了中科创星,从100万注册资金起步,发展至今100多亿的资金规模,陆续投了400多家企业。

  如果从投资经历来看,实际上,我是从2000年就开始从事投资,至今担任了上百家公司的董事或监事,其中一些企业也成功上市了。

顶尖高手都在修炼这3种底层能力

  不管是作为创业者,还是投资人,我都一直在和创业者打交道,因此,今天分享的内容我也是怀着敬畏之心来与大家进行探讨。

  作为分享的开始,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。图中的人名叫赵慕鹤,1912年出生于山东,后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,他从山东逃至金门,并于1951年(40岁)偷渡到台湾。

顶尖高手都在修炼这3种底层能力

  初到台湾,他以失踪军人的身份生活,直至4年后改制,他申请退伍并成功以退伍证换取身份证,随后通过法院程序恢复原名。之后,他在高雄师大任教,平时还会救助孤儿,也在台湾的特殊时期帮助过许许多多的受难者。

  75岁的时候,赵慕鹤背起背包独自到欧洲旅行,很多人劝他,你一大把年纪了,英语只会Yes和No,存款又不多,别去“作死”了。他却说,若出国一趟需要准备很久,要有钱又懂语言,那三辈子都出不了国!

  为了省钱,他曾和20个年轻人一起挤过青年旅社,有时蜷缩着睡在火车的空座椅上,也曾挤在电话亭里凑合一宿。

  不会外语的他,每到一个地方会先去找中餐厅,请服务生帮忙写下他要去的下一个目的地,他就凭着这张纸条去火车站买票,他坚信当地人推荐的好地方才是真正值得去的地方。

  他从不倚老卖老,一旦享受了别人的馈赠,他就一定会想办法去回报人家。在伦敦,赵慕鹤借宿在以前学生的家中。白天学生夫妇上班,他一定要帮人家擦玻璃,扫地,然后自己才能够安心地出去游玩。

  傍晚回家,他还会提前给这对小夫妇做好晚饭,抽空还用废木条在院子里架起了好看的篱笆。他就这样旅游了欧洲,看了埃菲尔铁塔,参观了莎士比亚故居,还在莱茵河上痛快地放声高歌。

  在赵慕鹤心里,人可以永远年轻,一旦决定要做什么事情,就要狠一点,否则做不成。旅行是这样,学习也是这样。我们总爱说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但一直没有线岁的赵慕鹤为了鼓励孙子学习,与孙子一同报考大学,尽管当年双双落榜,但他不气馁,次年与孙子一同考入台湾空中大学艺术系。

  赵慕鹤有12个同学,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,但赵慕鹤并不希望因为自己年纪大就享有特权,他要求老师对待自己要和对待其他学生一样严格。

  研究生的课程讨论、报告多,每个学生都轮得到报告的机会,负责报告的人还要准备很多资料,上课过程中也要主动提出想法。可以说,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质内容上都是全力以赴,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大而打过折扣。

  2012年,在赵慕鹤100岁的时候,其书法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。历经十年,他也以自述的方式出版了自己的畅销书《悠游100年》。

  2013年,赵慕鹤91岁时,与孙子一同毕业,一时间成为佳线年,他旁听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,准备攻读博士学位,尽管只是旁听,但他的学习态度严谨,尊重教授,积极参与学生活动,受到师生的尊敬和称赞。

  因为在我看来,创业者第一课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:作为创业者,创业的结果很重要,但永不服输、永远向前、自我激励的创业精神也非常重要。

  在你追随使命的过程中,别人是跟你走的。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追随使命,只是让别人去追随,这件事从根上就是假的,你很难影响别人。例如,创业初期,你管理范围大概就是30-50人,管理者能清晰地看到团队中的每个人在干什么。等到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,如人数发展到100人时,有些同事可能叫不出名字了,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信息差。

  等到人数再翻倍,也就是要管理200-300人时,可能很多新人的名字一时半会都叫不出来,这对管理者来说,是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。

  这时候,要靠什么来管理公司呢?答案就是,领导力!领导力,不是你领导他人的能力,而是你自己能否被你自己的使命和愿景所领导。

  第五层,赋予下属工作的意义,让他们在这个平台能感觉到追随使命、愿景的感受。

  创业过程中需要深度地想清楚业务,想清楚用什么样的人,阶段性要达到的目标,以及工作成效的判定标准等等,这些都需要慢思考,需要在一些问题上不断地问为什么,当你想通透之后,一下就觉得神清气爽、浑身舒坦了。这些都是思想上的“艰苦奋斗”。为什么要在思想上“艰苦奋斗”?因为大脑思考非常耗能,占到了身体能量消耗的20%到30%,在人类上万年的进化过程中,人类一直吃不饱,因此要降低大脑的消耗。

  于是,大脑的工作就产生了快思考和慢思考两种模式。由于耗能低,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快思考,靠直觉、靠本能、靠感觉在做判断。

  创业是一个赢的游戏,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果。人要在事上磨炼,一个事成了,人也炼成了。很少有人在无数的失败之后还能做得好,所以一件事败了,人在这件事炼得也不会有多好。所以,为了把这件事做成,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和班子,这是要想清楚的第一个问题。

  关于合伙人的选择,房晟陶提出了建立“真高管团队”的理论和方法;中科创星提出了“合伙人”机制。其背后的底层逻辑,就是核心决策的高管到底要找什么人。

  也就是尽量减少复杂关系,比如班子中有两个人是夫妻、情人,或者父子,或者兄弟时,就会有很多不可言之事,很多话不能说在桌面上。

  第二件事,一把手要维护场域。这种场域是指除了工作关系之外,能带着家人一块吃吃饭,聊聊天。

  第三件事,在真高管团队中,需要有一个园丁不断为这个小组织维护关系,降低误会,保证班子越来越团结,越来越向上,越来越好。

  我们认为,选择合伙人的前提,是对业务要有足够多的了解和对自己足够深的审视。

  早在2012年,米磊就看好前沿科技,当时就提出要投商业航天、无人自动驾驶等方向。他有这种战略远见,因为他在战略思考上花的时间足够多,思考得足够深。而我更擅长做经营管理,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,这也和我做投资、做职业经理人的经历有关。

  当然,这需要创业者对自我有了解,自我审视、自我觉察,清楚自己的优缺点。这样,在搭班子的过程中,对需要什么资源、背景和能力的人来匹配才会清晰的认识和选择。

  例如,从去年开始,资本市场的环境特别不好,就带来了一系列融资的问题。再例如,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发生变化时,高管团队的配置要有不同要求。还有非常重要的是,他们相不相信你的使命、愿景?你们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?有没有共同的是非观、人生观?这件事上大家一致了,其他的事就是小事了。

  在创业初期,这些都可能不太一致,但你们要相互知道对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,你们的差距在哪里?这样的差距对共同塑造公司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又有哪些分歧?

  很多企业做到一定阶段,尤其是收入、利润、商业实现闭环了以后,最爱抱怨的一件事是中层的执行力不行,很多想法贯彻不下去,这主要和初创员工的选、用、留有关。一般企业创业期最早的10名员工,并没有看重价值观和潜力,更看重的是他过去的经验,来之即用。因此,他们的待遇往往不高,但他们可能是当时的最优选择。

  过了5年,当企业需要更强有力中层的时候,就会发现老员工的潜力有限,让他们当中层领导会有很多弊端。

  同时,由于客户资源也在他那里,换人的成本很高。如果换他,他很可能恶语相向,认为他伴随公司度过最困难的时期,公司发展好了就过河拆桥。

  追本溯源,原因在于当初选人的时候,没有选择一个潜力更高,能共同成长的人。

  如果你当初选人时,把潜力作为很重要的因素,把培养自己的团队作为重要因素,把价值观、文化、认同、分享、长期都考虑了,可能做出的就是另一个选择。

  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硬科技创业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我们可能也推崇长期主义,甚至也给别人讲。但我们可以做个自我测验:在公司做的选择里面,有多少符合用人的长期主义,有多少是机会主义?

  当然,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只考虑长期主义。如果当前更要抓住机会,先把业务干起来,所以有人进来就能干,这也完全没问题。但如果你只有这一种思维,本身也是一个问题。

  很多创业团队中,公司的创始人就是最高人力资源官(HRD),如果在创业初期就有和你相同见解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帮助你,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,也会分解你的很多事情。

  创业是一件长周期的事,三五年能做成的事,早就被前面的创业者做完了,十年能有小成,都算是一个好赛道。因为创业的周期长,一个公司经过10年,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不错的竞争优势,合伙人却开始闹分手,这样的损失就太大了。

  企业在艰苦的时候,合伙人之间的矛盾并不大,有矛盾也好处理,因为股权也不值钱。合伙人之间80%的矛盾往往都出现在企业开始变好、有钱的时候。

  尤其是在怎么花钱的问题上出现极大的分歧。例如,有的合伙人认为要投研发,有的合伙人认为要投生产线,可能都是以企业利益第一,都是对企业好,只不过方式不一样。

  这实际上就是战略选择的问题。在最初创业的时候,主要都是为了活下去,会先关注如何把产品做好,先打下第一个客户,可能在战略层面讨论的不够。当有了钱,能做一点长远打算,做战略布局时,矛盾就出来了。

  对于股权激励,创业者不要高估股权激励的作用。不要在这件事上抱太高的期望值,不要认为什么事做不好都是因为股权激励没做好,好像股权给到了,什么都可以做好。创业中的很多事还是要靠具体做事,靠业务、靠抓住机会。在我看来股权激励和成功之间,没有什么直接和必然的关系,或者说权重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。中科创星也进行股权激励,但请大家不要高估它的作用。

  企业初创期的很多问题都是能力问题、战略问题,是“干活”的问题。能力问题是能力问题,它靠股权激励、靠发钱解决不了。

  打个比方,你要爬树就得找一个猫,如果你找了一条鱼,然后在鱼身上硬砸钱,一个月一万不够,给十万,它也爬不了树。在初创公司,明确有股权激励,并且制定出股权激励池差不多就可以了。我不主张一开始都要把股权分完,或者分到每个人的头上。

  因为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无论现在是多么理想的状态,3年、5年以后,也许现在的人一多半都离开了,它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
  回到第一性原理,我们需要想明白为什么要搞股权激励?搞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什么?

  股权激励只是手段,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全力以赴,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。激励大家一起把事情干成,难道只有股权激励这么一种手段吗?完全可以选其他手段。

  例如,选一点利润分红好不好,选一点绩效目标挂钩好不好?我们可以先想清楚公司基本管理的框架和基本的激励工具,都用了没有。

  创业,是企业家修炼的一个过程,最终是为了变成想要成为的人,或者他不知道要修炼成什么样子,创业成功了,能力也就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。创业特别不容易,它是一个少数人成功的过程,而且难度系数会越来越大。

  可以这么说,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。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企业家都被放在显微镜下,一些瑕疵被人刻意放大,被刻意抹黑,这种现象并不好。

  当你能成长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时候,你的胸怀一定很大,如果胸怀不大,就活不到那一天。

  在网上,流行这么一个段子:有的人开公司是把公司当“儿子”养,可以接受投资,但坚决拒绝并购;有的把公司当“女儿”养,目的就是为了把公司嫁出去;有的把公司当“老婆”养,坚决不让他人染指(不接受股权投资);还有的把公司当“爹”养,只要公司发展得好,自己怎么样都行。段子背后,其实体现了不同的心智模式。无论是当“儿子”养还是当“女儿”养,其实都是选择,没有对错之分。

  例如,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,资源不够,被更大的平台,更大的公司收购,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。

  以我为例,在投一个好项目时,我就是乙方;也会有一堆看不上的项目,让我体会到当甲方的感觉。而我选择当甲方或者乙方,可能就决定了我们公司的寿命。

  经营企业是一个商业行为,一定要学习和掌握商业规律,敬畏商业规律。你可能当不了CEO,但和你招来的CEO要和平共处,按照商业规则在工作上给予支持和理解。再者,要问一问自己是否愿意为了企业的成功而委屈自己?这种委屈可能没有回报,也可能无处诉说。

  真高管团队中有个园丁的角色,这些耕耘性的工作是幕后的、默默无闻的,你是否做好了准备?

  我觉得创业者可以多阅读一些企业家的自传,从中学习、模仿不同性格和背景的创始人的成长路径。

  一个创始人必备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,我认为学习是个思辨的过程,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“习”上。学,只能代表你知道了、认可了;习,是在实践中去掌握。

  把事情能说清楚,一定是把事情想清楚了;如果没有想清楚,肯定就说不清楚。不管是在哪个行业,最终体现是一个产品或服务,你要想清楚:

  为什么要有讲故事的能力?首先,为了吸引合伙人,你要把事情讲得有渲染力或者有影响力,要有吸引力;

  其次,在你找投资的时候,你要不断地讲你们的使命、愿景,取得的结果,讲的投资人前额叶发热的时候,他就容易决策了;

  最后,在员工大会上鼓舞员工士气时也要这项能力。当你把你的事从里到外、从上到下,越讲越完整,讲出细节来,才能打动人。

  创业的心态和体力、智商一样重要。你选择了创业,就是选择了当乙方,选择了创业,就是选择了不断遇到困难和打击。选择了创业,就失去了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把控权。没有付出,哪来回报?创业是一个all in 的事情,就不是一个平衡的事。

  例如,创业过程中,很信任的同事干着、干着都不干了,重点培养的骨干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,也是非常正常的事。所以,你必须要有好的心态。

  所谓“严厉之爱”,是按照公司发展和外部竞争的标准对下属提要求,只有做到这个程度,才能打赢对手。当然,

  作为一把手,作为创业者,要有发自内心对事业的爱,对员工的爱。没有爱别人的能力,没有爱的放射力和影响力,其他的能力都没有用。在对下属做绩效面谈时,必须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爱、关心和帮助,让对方感觉到你爱他是你的能力。

  创业过程中充满困难,作为创始人,你看透了未来,充满了乐观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透的,你讲了大家也不一定信,每个人只信自己愿意相信的。

  当然,创始人也会有自我怀疑,这时要学会自我审视和觉察。你要问自己:为什么会自我怀疑?到底在怀疑什么?

  人天生就有恐惧,有时候会有金钱的恐惧,有时候有脱离掌控的恐惧,还有对别人背叛的恐惧。你要审视哪些是对自我信心造成的,哪些是外部因素造成的。

  除了对情绪的自我觉察,还有相互提醒,找到那些能听懂你的,不会和你有利益冲突、能理解你、有共鸣的人。

  因为创业面临各种困难,很多是利益问题、选择问题、理念问题,这些问题没法给家人说,也没法和合作的伙伴说,而创业者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明白。

  很多问题要靠更高级的问题去解决。比如招人,随着规模扩大,名气的提升,问题自然就解决了,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。

  《大学》中有三纲八目,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就是八目,我觉得和我对创业的理解非常匹配。

  是你发现了一个行业中的机会或规律,然后发现这个规律或是机会目前还没有人能满足,或者满足得不够,你能做出更具备创新性的技术、商业模式、生产方式去提供更多的价值,这是你创业最先要想清楚的事情。

  正心诚意,是问自己愿不愿意为了把握这个机会,把身家、时间投进去拼一把去创业。

  例如,稻盛和夫在创立DDl前一直比较纠结,做第二家公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是想证明自己吗?京瓷已经成为了世界500强,自己已经很受尊重了。是想挣很多钱吗?可能京瓷挣的钱也花不完。那到底在恐惧什么?是创业的失败,是他人的嘲笑?

  最后,他想明白了,他只想做一个市场化的电信公司,把打电话的成本降下来,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打电话交流或表达感情。

  他认为做企业一定要有“大义名分”,你可以理解为符合天道逻辑,是一个脱离个人和组织利益需求的东西。

  从他找到这个大义名分开始,他就全力以赴了,他将不在乎会不会失败,会不会被嘲笑,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个“大义名分”。

  我们创业时,也要找到这样一个“大义名分”,它是企业的使命,找到了使命,你才会下定决心,才会有对员工、对事业的爱。

  所谓“修身”,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。把一件事做成,在做的过程中,你也会从1.0版本升级到3.0版本,因为事情到了新的高度,需要你不断进化。

  “齐家”,是你感觉一个人的力量不够,需要更优秀的人来帮你做这件事,你需要不断地说服他们,让他们和你一起创业。

  你可以这样理解,你的企业就是一个小国家,除了核心管理层之外,还有中层,还有员工。因而,还要建立制度。

  所谓“平天下”,你可以理解成行业,每个人做到最后,都是在为这个行业做贡献。你希望受到行业人的尊敬,也希望在行业中创造价值,希望在行业中做得更好。这就是我理解的创业,它是一个过程,一层一层往前做的过程。

  总之,在修身的过程中,个人能力、格局、情商都在提高。在齐家的过程中,有了融资的能力、识人用人的能力,还有定义公司的能力。

  总结一下,创业是一件长周期的事,三、五年能做成的事,一般都会特别拥挤,总有人比你做得快,低垂的果实很容易被摘完。十年能有小成,都算是一个好赛道。所以,创业的道路充满了苦与乐,能坚持下来,一定是想清楚了两件事。

  把事情的未来都想清楚了,这是你对未来的信心。正如任正非所说,在美国没制裁华为时还有点担心压力不足,员工都不好好干了,美国一制裁,压力骤增,公司一下就被凝聚起来了,也就觉得公司好多了。

  人生如果是一场旅游,有相互欣赏的伙伴相伴而行,可能算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。在创业过程中,要学会在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时候庆祝,庆祝不是目的,它是一个仪式,是鼓舞士气的一种方式。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小编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sl-sc.net/dongcha/9811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bagua.com